锦团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工业用地招拍挂、厂房购买及租赁、公司注册流程、产业扶持政策、规上企业入库纳统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瞪羚企业认定、独角兽企业认定、牛羚企业认定、隐形冠军企业认定、企业上市挂牌、等各项企业优惠政策,一键查询,了解详情!
您想咨询锦团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欢迎致电:400-162-2002
锦团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东与青龙村接壤,西与连洞村毗邻,南与德凤镇蒲洞村交界,北与坝寨村连接。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约16℃,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3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11之间。总面积4.16平方公里。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属古州长官司辖地。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古州蛮夷长官司辖区境。民国元年(1912)属西靖保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设区建乡。为蒲锦乡,驻地锦团村历时7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路团乡第二保所辖。解放后,1950年属路团乡所管辖。1953年又恢复锦团乡等12个小乡。1956年合并于路团乡所管辖。1957年建立高级社,名为锦华社。1958年为破浪公社所辖。1959年属路团工区所辖。1961年路团工区迁至坝寨更名坝寨公社直至现在的坝寨乡所管辖。锦团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居住于三个自然寨133户,628人,全村都是侗族,石、吴两姓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9%,周、邓姓两仅占1%,有耕地面积351.04亩,其中稻田面积327.12亩,土23.92亩。农业生产以种粮食为主,种植水稻是有史以来的主要品种,从1983年全面普及推广杂交水稻至今,所有原来的水稻老品种都已绝灭。加上科学栽培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粮食产量由原来亩产500斤增至1000余斤,亩产翻了一番,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户还储有余粮。除此之外,还产红薯、蔬菜、豆类、油菜、洋芋等夏季作物。牧业生产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只是单以家庭小量养殖为主要方式。1985年以前,为家庭生活而养些猪、鸡、鸭、鹅、狗、兔以换取些日常生活品和自给需要,养牛只是为耕种之用。根本谈不上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来发展,加上科技含量低,经常发生瘟疫现象,以致挫伤了群众对养殖业的积极性,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稻田养鱼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渔业生产方式,发展潜力不大,只够家庭自给,每户年平均收入均仅几十斤,多的到百多斤左右。林业方面,除与其它村都有杉、松、杂等林木之外,楠竹是全乡唯一的主产村。林业生产由以前为主要经济来源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转变。20年来共造各类林3300亩。目前全村有林面积达4340亩;楠竹林350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水利建设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和帮助。1985年至2004年共修筑了期头贯洋角和亚汪拦河坝三处,修建白岩水坝和渠道防渗工程,新修防洪堤一处(能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新建井闷人饮工程一处竣工。2004年底上级资助1.4万新建人饮及消防水利工程一处,蓄水80立方米,使全村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和解决了寨内的防火用水问题。1985年至2002年共投资10.6万元新修亚林、亚汪、占矗水泥道路桥梁花桥四座,凉亭一座,1993年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一个冬季修通了往坝寨的乡村公路,全长5公里,从此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状况,90年投资0.8万元新建期头凉亭一座。97年集资6.1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0年集资2.6万元进行农网改造,2002年开通程控电话,现全村共装有电话机42门。2003年党建扶贫工作队资助1万元进行村寨路面硬化工程、(占期、占矗),建村务公开栏和购置广播器材一套。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5年以前,村里虽有一所民办公助完小,但教学条件极差,一幢歪斜破烂不堪的旧庙使教学无法进行。教师也只有4人(全部民办),在校学生人数仅60余人,入学率60%左右。1990年群众集资投工投劳新建一幢三间两层木质教学楼,有教室8个。1996年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上级资助15.95万元,自筹3.94万元新建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教学楼,有教室9间。1997年集资1万元修建蓝球场,2003至2004年修建围墙、厕所,投资3.256万元。彻底改变了原来简陋的教学条件。现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3人;代课5人),在校学生人数74人,入学率在100%。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资1.6万元购买安装教育设备。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普遍存在的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是20年前农村医疗现象的实际状况。进入90年代特别是撤、并、建以后,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防疫、治病、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现村有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预防疫苗注射等卫生工作都能较好地满足群众需要。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根本。1985年以前,地方经济极其落后,特别是农村,刚从计划经济摆脱向市场跨入,市场商品经济意识还未能使人们接受,更谈不上发展二字。日常生活费用都无从解决,部分农户连油盐钱都很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6元。进入90年代后,群众商品意识增强,现有种养殖专业3户;建筑业56人,运输业7人;经商业28人;加工、饮食业23人,外出打工300人,光是打工一项每年就有五六十六万元的经济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6元。现在90%以上的农户都有电视机、家用电器、部分农户购置加工、运输、机械设备、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善,木质楼房不但整洁明亮,先富起来的农户甚至盖起砖混结构楼房。显示出改革开放所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锦团村自然风景秀丽,人民是聪明、勤劳、朴实的人民。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取决于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拼搏精神。风景秀丽的村寨孕育各类人材不断成长。现有达副县处级以上级别的就有4人,居全乡之首,考取全国各高校12人,确实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锦团村附近有黎平侗乡风景区、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翘街古城、肇兴侗寨、少寨红军桥等旅游景点,有黎平香禾糯、黎平茯苓、黎平侗乡油茶、黎平茶叶、侗家腌鱼等特产。
您想咨询锦团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欢迎致电:400-162-2002
锦团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东与青龙村接壤,西与连洞村毗邻,南与德凤镇蒲洞村交界,北与坝寨村连接。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约16℃,最高气温达35—36℃,最低气温零下4—5℃,无霜期23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11之间。总面积4.16平方公里。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属古州长官司辖地。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古州蛮夷长官司辖区境。民国元年(1912)属西靖保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设区建乡。为蒲锦乡,驻地锦团村历时7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路团乡第二保所辖。解放后,1950年属路团乡所管辖。1953年又恢复锦团乡等12个小乡。1956年合并于路团乡所管辖。1957年建立高级社,名为锦华社。1958年为破浪公社所辖。1959年属路团工区所辖。1961年路团工区迁至坝寨更名坝寨公社直至现在的坝寨乡所管辖。锦团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居住于三个自然寨133户,628人,全村都是侗族,石、吴两姓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9%,周、邓姓两仅占1%,有耕地面积351.04亩,其中稻田面积327.12亩,土23.92亩。农业生产以种粮食为主,种植水稻是有史以来的主要品种,从1983年全面普及推广杂交水稻至今,所有原来的水稻老品种都已绝灭。加上科学栽培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粮食产量由原来亩产500斤增至1000余斤,亩产翻了一番,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户还储有余粮。除此之外,还产红薯、蔬菜、豆类、油菜、洋芋等夏季作物。牧业生产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只是单以家庭小量养殖为主要方式。1985年以前,为家庭生活而养些猪、鸡、鸭、鹅、狗、兔以换取些日常生活品和自给需要,养牛只是为耕种之用。根本谈不上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来发展,加上科技含量低,经常发生瘟疫现象,以致挫伤了群众对养殖业的积极性,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稻田养鱼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渔业生产方式,发展潜力不大,只够家庭自给,每户年平均收入均仅几十斤,多的到百多斤左右。林业方面,除与其它村都有杉、松、杂等林木之外,楠竹是全乡唯一的主产村。林业生产由以前为主要经济来源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转变。20年来共造各类林3300亩。目前全村有林面积达4340亩;楠竹林350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水利建设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和帮助。1985年至2004年共修筑了期头贯洋角和亚汪拦河坝三处,修建白岩水坝和渠道防渗工程,新修防洪堤一处(能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新建井闷人饮工程一处竣工。2004年底上级资助1.4万新建人饮及消防水利工程一处,蓄水80立方米,使全村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和解决了寨内的防火用水问题。1985年至2002年共投资10.6万元新修亚林、亚汪、占矗水泥道路桥梁花桥四座,凉亭一座,1993年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一个冬季修通了往坝寨的乡村公路,全长5公里,从此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状况,90年投资0.8万元新建期头凉亭一座。97年集资6.1万元接通国家电网,2000年集资2.6万元进行农网改造,2002年开通程控电话,现全村共装有电话机42门。2003年党建扶贫工作队资助1万元进行村寨路面硬化工程、(占期、占矗),建村务公开栏和购置广播器材一套。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5年以前,村里虽有一所民办公助完小,但教学条件极差,一幢歪斜破烂不堪的旧庙使教学无法进行。教师也只有4人(全部民办),在校学生人数仅60余人,入学率60%左右。1990年群众集资投工投劳新建一幢三间两层木质教学楼,有教室8个。1996年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上级资助15.95万元,自筹3.94万元新建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教学楼,有教室9间。1997年集资1万元修建蓝球场,2003至2004年修建围墙、厕所,投资3.256万元。彻底改变了原来简陋的教学条件。现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3人;代课5人),在校学生人数74人,入学率在100%。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资1.6万元购买安装教育设备。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普遍存在的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是20年前农村医疗现象的实际状况。进入90年代特别是撤、并、建以后,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防疫、治病、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现村有卫生室1所、卫生员1人,预防疫苗注射等卫生工作都能较好地满足群众需要。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根本。1985年以前,地方经济极其落后,特别是农村,刚从计划经济摆脱向市场跨入,市场商品经济意识还未能使人们接受,更谈不上发展二字。日常生活费用都无从解决,部分农户连油盐钱都很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6元。进入90年代后,群众商品意识增强,现有种养殖专业3户;建筑业56人,运输业7人;经商业28人;加工、饮食业23人,外出打工300人,光是打工一项每年就有五六十六万元的经济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6元。现在90%以上的农户都有电视机、家用电器、部分农户购置加工、运输、机械设备、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善,木质楼房不但整洁明亮,先富起来的农户甚至盖起砖混结构楼房。显示出改革开放所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锦团村自然风景秀丽,人民是聪明、勤劳、朴实的人民。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取决于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拼搏精神。风景秀丽的村寨孕育各类人材不断成长。现有达副县处级以上级别的就有4人,居全乡之首,考取全国各高校12人,确实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锦团村附近有黎平侗乡风景区、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翘街古城、肇兴侗寨、少寨红军桥等旅游景点,有黎平香禾糯、黎平茯苓、黎平侗乡油茶、黎平茶叶、侗家腌鱼等特产。
贵州招商项目
-
贵州赛亚照明LED产业园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
高屯工业园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
贵州黔东南赛亚照明LED产业园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
高屯工业园空港新城综合服务中心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
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中潮工业园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
高屯工业园古顿工业组团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
贵州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贵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