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安新区大数据实验室

    贵州-贵阳

    贵安新区大数据实验室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符合宏观政策方向;2015年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贵阳·贵安创建首个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8月贵安新区获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示范地区,贵安新区已成为大数据产业崛起的高地。贵安新区大数据实验室地处西电东送的大通道,电力供应保障有力。该实验室地势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全省最好,另外也有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 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

    贵州

    修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于201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批复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占比40%。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10平方公里(省批准核心区10平方公里),已开发8平方公里;实际管辖的50平方公里,已开发18平方公里。按照“九通一平”的要求,先后投入近150亿元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成贵钢大道、轮胎大道、中关路、希望路、万喜路、西部物流大道等园区道路83公里,基本建成扎佐工业产业环线;建成扎佐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50千米,处理能力达到10000吨/天;新建和改造四明、易街、马桥等变电站8座,总容量890MVA(兆伏安);建成水厂3座,供水管网60千米,供水能力3万吨/天;现正在建设西冲水厂,春节前可投入使用,建成后供水能力1万吨/天,大大缓减园区供水压力;储水规模3000万方的桃源河水库已关闸储水,为园区下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用水保障;建成天然气供气站2座,管网55千米,年供气能力3亿立方米;新建和迁改电力线路95千米;建成安置房30万平方米;建成500万吨铁路战略装车点2个;完成教育园区一期项目,现已投入使用,在校学生达700余人,完成物流安置房工程,建成10万平方米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开发区距高速0.4公里、距机场37公里、距高铁3公里。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已初步显现。已形成以“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医药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先后获得贵阳市国家现代化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示范基地、贵州(修文)新材料科研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贵州省民族医药示范基地、贵阳市生态工业园等称号。2020年,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9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02亿元,税收8.82亿元,进出口贸易600万美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17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家,提供就业岗位16000余个;以黔轮胎、首贵特钢为代表的首位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有企业18家,2020年实现产值130.04亿元。以景诚制药、维康药业等24家现代中成药制造产业为代表的潜在产业大健康医药,成为全省集聚医药企业数量最多、医药产业承载能力最强的主要集聚区,2020年实现产值29.2亿元。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为带动,引进合力超市、永辉超市、首扬水果、网营物联、深圳国际物流等入驻发展,兴达公司和东方鑫盛公司两个铁路站台年生产能力均为500万吨,形成了贵阳北部物流中心,2020年商贸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48.1亿元。2020年,贵州省修文经济开发园区新引进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7个,新签项目协议总投资48亿元,其中新签亿元以上项目7个,主要包括贵州永辉物流有限公司永辉超市贵州供应链产业园项目、贵州首杨农产品初加工有限公司首杨果蔬冷链中心项目、贵州科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0吨制药项目、贵阳一均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万台套电取暖桌(炉)及家用电器生产建设项目、贵阳红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000吨涂料生产项目等。

  • 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

    贵州-贵阳

    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于201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北部,总规划面积10.83平方公里,其中,国务院批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面积为3.01平方公里,2014年12月,一期围网区1.003平方公里通过国家验收,目前,一期已建设完成,正在推进围网二期2.007平方公里建设,园区规划工业用地占比约为72%。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目前建成近9.2公里道路网络,厂房、仓库、商业配套等生产生活设施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电力方面:已完成110KV 杨柳变(容量2*50MVA),35KV都拉变(容量2*8MVA)及5KM的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电力保障, 综保区内远期规划新建110kv火石坡变电站。供水方面:综保区现由白云水厂供水(规模:10 万m3/日)供水管径D=500已铺设在综保路北侧,北郊水厂(规模:10万m3/日)供水,供水管径D=800已铺设在综保路南侧,给水管网沿道路敷设,目前已建设约14.5KM。排水方面:已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量为1万吨,管网建设标准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累积建成污水管网长度约18.4 KM,雨水箱涵长度共1.7 KM,雨水管网长度约18.8 KM,奔土污水处理站已于2020年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天然气方面:天然气由贵州燃气集团供应,主管道已接通综保区,并达到供气条件,已建成天然气管网约8千米。通讯方面:联通、电信和移动的通讯线路均已通过管廊连接至综保区并投入使用。公共安全方面:总建筑面积7207.98㎡的贵阳综合保税区消防综合应急救援站已于2020年12建设完成投入使用。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距绕城高速1公里、距机场18公里、距高铁站3.6公里。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聚焦新型工业化,围绕铁路弹簧、高性能钢丝、钛合金紧固件、汽车发动机曲轴和水介质缓速器等重点产品,大力发展以机械加工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切入生产链的中上游。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集中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依托“陆海通物流港”和“口岸延伸监管区”项目积极创建以进境粮食加工产业引领的制造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产业集群,争取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扶持。重点围绕进境粮食加工产业,加快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适合装备制造业需求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完善园区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建设进境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进一步产业链,形成粮食进口、大宗货物运输、粮食加工品销售全链条产业种类齐全、完备的进境粮食产业集聚区。围绕保税加工产业方向,依托富士康等重点电子制造企业,打造以服务器、SMT加工、锂电池等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基础能源产业,形成规模集聚发展。经过数年发展,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贵阳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贵州省大健康和大数据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区内国际经贸云基地数据中心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2020年,贵州省贵阳市综合保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68亿元,税收2.32亿元,进出口贸易1.5亿美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个。

  •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

    贵州-遵义-余庆县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遵义市余庆县龙溪镇红军村,批复规划面积7.75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占比70%。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目前建成15公里道路网络,配套建设了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蓝领公寓、1万平方米商务中心、1200套公租房、4000平方米职工休闲广场、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水5000吨的水厂。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功能套,实现“七通一平”。余庆县处于黔中交通枢纽地位的优势开始凸显,有7条高速经过余庆、距黄平机场30公里、贵阳机场160公里、遵义机场180公里、距大乌江沙湾码头40公里。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秉持“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绿色智慧园区”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开放强区、工业立区、产业兴区”战略,着力发展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新型烟花。2015年,省政府将余庆县列为全省十大石材产业园之一,2018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商务部等6部委公告,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7亿,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税收1.55亿元,进出口贸易350万美元。已建成投产企业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新增就业人员1450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首位产业为新型建材产业,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潜力产业之一为生产特色食品加工,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潜力产业之二为新型烟花产业,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1%。贵州省遵义市余庆经济开发区设有企业服务和项目代办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引进企业112家,建成项目68个,在建项目12个,累计到位资金158.8亿元。

  • 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贵州-遵义-务川

    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于2009年7月经遵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园区位于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镇南镇,规划范围涉及同心村、镇南村、同德社区等地、批复规划面积8.53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占比61.45%。2012年12月经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大坪工业园区纳入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托管范围。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道路网络近7.8公里;建成标准厂房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公租房建筑面积近1.54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面积3万平方米,在建配套生活设施面积2.6万平方米;建成给水管道16.5公里,雨水管网9公里,污水管网12公里;建成镇南堡上220KV变电站1座,大坪枫香坪110KV变电站1座;建成污水处理能力15000方/日工业废水处理厂1座,城园共建污水处理能力5000房/日污水处理厂1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60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1座;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园区距务正高速公路20公里,距遵义新舟机场175公里,距高铁200公里。

  • 贵州遵义绥阳经济开发区

    贵州-遵义-绥阳县

    贵州遵义绥阳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位于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规划面积12.7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涉及风华、蒲场2镇,下辖风华产业园(9.16平方公里)、煤电锰循环经济产业园(3.6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建设面积8.18平方公里。已使用土地5860亩,其中工业用地5518亩,商业用地342亩 。贵州遵义绥阳经济开发区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引擎”,做优发展平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理念,着力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加速推进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商业配套、7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扎实推进9.6公里园区路网建设.服装产业园安置还房工程。完善园区绿化、供电、通信、供气、污水处理、工业固废处理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做大产业集群。依托“一区两园”,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工业经济集聚发展。依托煤电锰循环经济项目,着力打造循环经济新引擎。培大育强军民融合产业,全力创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扎实推动大健康产业园: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科技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做优做实高新技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医药科技产业园、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医药化工等同步发展。

  • 贵州安龙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

    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

    贵州安龙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是安龙工业园的“园中园”,是安龙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聚集地,是安龙县委、县政府致力打造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重要平台。2015年被授予全省八个之一的“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园”,七个之一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目前入园企业38家,总投资9.93亿元。贵州安龙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代表企业有东莞市普利星电子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电子加工项目、安龙县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伽佰俐家居有限责任公司等,涵盖特色食品、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小微型加工企业和蔬菜冷链运输等企业。

  • 贵州黔西南高新区

    贵州-黔西南州

    2014年12月,经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设立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义龙试验区。2018年10月,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人民政府批复。义龙新区管理范围包括黔西南高新区、安龙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个省级调度重点工业园区(郑鲁万工业园区),实行义龙新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龙经济开发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下辖10个镇(街道),国土面积1258.5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含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5万人),规划控制区面积23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人口100万人。2014年以来,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超过400亿元。交通方面,为有效推进园区建设,贵州黔西南高新区按“四横两纵”的路网布局搭建园区路网骨架,路网建设总里程达500余公里,其中建成城市主干道13条、合计总长180公里,城市次干道及园区路网建设总里程达200余公里。有机连接园区-道路-铁路-高速-机场,形成多维的交通格局,有效助推贵州黔西南高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电力供应方面。贵州黔西南高新区是全州电力枢纽中心,区域内有南方电网、地方电网同时供电,建有元豪4×350 MW自备电厂一座、500KV变电站一座、220KV变电站4座、110KV变电站11座,年最大供电量可达110亿kW.h,工业电价低至0.32-0.42元/度。污水处理设施方面。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大力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8座,已建成6座,在建2座(鲁屯污水处理厂和新桥污水处理厂),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5万t/a,已建成日处理2.2万t/a,区内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总长度达180余公里,目前正在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升级到一级B标。水资源方面:全区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5座,日供水能力达4.5万吨。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坚持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坚持将“资源大整合、环境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基调,围绕“一超三中心”主目标,以循环发展为主线,以增量提质为目标,以“大电强网+大产业”推进“煤电网产”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领军者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材料、生态载能、医药健康、大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落实工业强州战略作为推动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贵州黔西南高新区首位产业为基础材料。主攻方向为三元前驱体材料、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锌(铝)冶炼、铁合金、合金钢、耐磨耐火材料、废旧金属提炼、废铅蓄电池、废汽车轮胎、废化工催化剂以及有色金属废物综合利用、静脉环保产业。龙头企业有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南能矿锌冶炼有限公司、元豪铝业有限公司、稀美资源贵州有限公司、羚光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固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高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黔西南聚鑫工贸总公司。发展目标:到2023年工业总产值达16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0%以上;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主要项目有振华6万吨动力电池材料(振华三期)、固鑫30万吨耐磨耐火材料、金控集团10万吨动力电池材料、广东稀美1500吨金属钽铌材料、元豪33万吨电解铝、西南能矿10万吨锌冶炼、贵州高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铅蓄电池、废汽车轮胎、废化工催化剂以及有色金属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园、黔西南聚鑫工贸总公司静脉环保产业园等。贵州黔西南高新区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领军者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以“一区四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载能、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健康医药、大数据等主导产业。贵州黔西南高新区生态载能产业园区。以元豪4×350 MW自备电厂为龙头,深入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发展战略,坚持“高载能、高投入、高产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引进并落地了西南能矿10万吨锌冶炼、元豪33万吨电解铝、上海约堡重工整体搬迁、高能环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铁合金、新型建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新区产业链布局。贵州黔西南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区。以振华义龙新材料、扬德新能源等企业为龙头,抢抓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革命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高端、布局集中”的原则,引进并落地了固鑫年产30万吨耐磨耐火材料、稀美资源年产1500吨高纯高性能钽铌金属新材料、羚光新材料年产10万吨锂电石墨负极材料等项目,全力打造集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为一体的新材料全产业基地。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健康医药产业园区。以天地药业、俊江医疗、德良方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州优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苗药传承,合理配置国土资源,引进并落地了贵州融兴年产1万吨水刺无纺布、康源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生化仪器等项目,重点发展民族制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产业。构建以中药原料药、中成药生产研发和中药新药、民族医药、中药保健品研制为主,以医疗器械制造、健康食品生产、康养保健服务、应急医疗物资战略储备、医疗产业出口代加工为辅的医疗健康产业体系。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以华为西南云计算中心、中联创展等企业为龙头,依托新区明显的区位环境优势和电力优势,吸引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贵州天地图技术有限公司、中信大数据、贵州中信工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入驻园区,重点发展以大数据存储与运用为主体,以数据挖掘、分析、研发为协同的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链,打造有依托、有特色、高价值的大数据产业集群。2020年,贵州黔西南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76家,累计完成总产值121.6亿元,增长3.20%,增加值完成30.44亿元,增长21.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完成24.03亿元,增长5.6%,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完成6.4亿元,增长19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1.13%。2020年共完成工业投资(含园区基础设施投资)83.5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完成千企改造工程投资30.9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1%,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3.8亿元。贵州黔西南高新区成立以来,紧扣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狠抓科技创新引导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平台创建,以国家民族特色医药火炬基地、省级顶效小寨精品水果农科技园、省级红星医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贵州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黔西南州大数据服务业聚集区等平台积极推动黔西南高新区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州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2家,申请专利数300余件,实现科研机构入驻39家。2016年以来,累计引进项目222个,已投产181个,在建41个,累计到位资金281亿元。

  • 贵州黔西南高新区生态载能产业园区

    贵州-黔西南州

    贵州黔西南高新区生态载能产业园区以元豪4×350 MW自备电厂为龙头,深入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发展战略,坚持“高载能、高投入、高产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引进并落地了西南能矿10万吨锌冶炼、元豪33万吨电解铝、上海约堡重工整体搬迁、高能环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铁合金、新型建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新区产业链布局。

  • 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健康医药产业园区

    贵州-黔西南州

    贵州黔西南高新区健康医药产业园区以天地药业、俊江医疗、德良方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州优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苗药传承,合理配置国土资源,引进并落地了贵州融兴年产1万吨水刺无纺布、康源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生化仪器等项目,重点发展民族制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产业。构建以中药原料药、中成药生产研发和中药新药、民族医药、中药保健品研制为主,以医疗器械制造、健康食品生产、康养保健服务、应急医疗物资战略储备、医疗产业出口代加工为辅的医疗健康产业体系。

  • 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

    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县

    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2月25日经贵州省商务厅批准成立,位于黔西南州兴仁市陆关街道,批复规划面积9.59平方公里。为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开发区建设,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与兴仁工业园陆官轻工区全重叠,构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模式。“一区”即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三园”指瓦窑寨标准厂房工业园、陆官农特产品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其中:瓦窑寨标准化厂房区主要发展定位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拉动就近就地就业,建成轻工制造和加工基地。陆官农特产品加工区主要以薏仁米等农特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为主,打造亚洲最大的薏仁米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农特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主要依托已获国家级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县,满足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创业需求,聚集和发展本地建材加工、五金、商贸批发、小商品制造加工等中小型企业。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建成约15公里道路网络,厂房、公租房、商业配套、学校等生产生活设施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实现全部覆盖。开发区距都兴高速3公里以内,距离南昆铁路顶效站约42公里,距离沪昆高铁普安站85公里,距离兴义万峰林机场约70公里,距离贞丰百层港约6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理念,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铝及铝加工、纺织、服装、薏仁米加工等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铝及精深加工、电子产业、纺织鞋服、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目前,贵州黔西南兴仁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2020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3.2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7.9亿元,税收收入4.84亿元,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亿元,进出口总额461万美元。 

  • 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

    贵州清水河开发区于 2012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黔西村,距市区20公里,地处云贵两省、五县市、九乡镇结合部;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首期开发建设面积9.99平方公里, 规划工业用地占比70以上。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2012年1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建成近 40公里道路网络,厂房、公租房、商业配套、学校、医院等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有城市公交、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距盘兴高速出口1.2公里、距兴义市万峰林机场18公里、距高铁站18公里,南昆铁路过境12.7公里,有两个铁路货场,年转运能力700万吨,是云南富源县、贵州盘县、普安县、兴义市等地煤炭南下两广的重要集散和交易地。贵州清水河开发区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发挥地方电网、水资源、交通等优势,建设有2*350MW自备电厂,配套建设有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建设有蓄水1亿立方的木浪河水库、蓄水1.2亿立方马岭河水库。开发区着力发展 “煤电+”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初步能源、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等支柱产业。2019年,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大宗固体综合利用基地。开发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设有清水河政务服务大厅、两区一办等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引进企业81家,建成项目68个,在建项目6个,累计到位资金1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个。2020年,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亿元,税收3.2亿元,进出口贸易558万美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8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提供就业岗位8527个。

  • 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

    贵州-黔南州-龙里县

    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是在谷脚乡镇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发区。1992年开发区引进首家医药企业——贵州神奇制药入驻谷脚,到1996年制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形成以谷脚镇为主要聚集地的“龙里医药园区”。同时,同意将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面积由330公顷扩展至997.94公顷,分龙山、谷脚、水场三个片区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现已全部实现“七通一平”,规划占地约8951亩,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占地约675亩。建有57万立方石龙沟专供水库1座,日处理2万吨、5000吨污水处理厂各1个,建有110KV、220KV变电站各1座;18公里园内交通路网全覆盖,园内所有路网路灯全覆盖,园区至县城直达专线公交运行正常;天然气管道已覆盖主要干道,每小时可供应燃气1.5万立方米;雨水、污水管网健全,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并配套有相关预埋穿线管网;电信、移动、联通和广电网络均有布局,通讯、网络服务覆盖率100%;建有配套公办幼儿园1所,公办小学1所;商业银行设立有园区分行,金融业务办理方便快捷;县级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比邻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建设,有效解决建档立卡户就业及企业用工;同时开发区还邻近全省最大的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入驻快递物流、仓储配送及商贸市场类企业(项目)共计52家,有效降低园区企业物流成本。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距离贵阳市中心28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20公里;有湘黔、黔桂、贵广、沪昆4条过境铁路(高铁)通三湘下两广;210国道,夏蓉、贵新高速横贯东西,贵龙城市干道和龙溪城市干道镶嵌黔中、直达贵阳,加上贵黄高速、贵龙纵线二期、龙水路,规划建设的贵阳旅游环线、双龙北线,有10条快速通道与贵阳互通。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结合龙里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等轻工业为首位产业,牢牢抓住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潜力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及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生态特色食品等轻工业主要以卡布国际百亿级婴童产业园、雪花啤酒等企业为代表,卡布国际为龙头企业建立的百亿级婴童用品产业园一期建成生产线21条,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成功引进6户配套企业入驻;项目二期预计今年投产运营,项目全部建成后主体企业将突破65亿元产值,配套企业将实现35亿元产值。雪花啤酒位居啤酒行业销量排名省内第一、全国第六,目前正在实施二期10万千升扩能项目,预计今年12月投产,新增产值约6.4亿元。健康医药主要以瑞和制药、弘康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瑞和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约20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占地400余亩,二期占地600余亩,目前一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型建材主要以瑞和制药、弘康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红狮水泥、贵诚道路设施等企业为代表,重点发展新型复合墙体材料、生态环保功能建材、装配式建筑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装备制造及机械加工主要以创奇装备、英吉尔机械制造等企业为代表,强化与贵阳等产业协作配套,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经过多年努力,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现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示范培育园区和省级绿色园区。2020年,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8.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48亿元,税收13.03亿元,完成直接进共出口总额313.82万美元(其中:进出口额1-7月为海关反馈数,8-12月为企业报关数);共有入园企业32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提供就业岗位9364个;生态特色食品等轻工业、健康医药、新型建材产业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24%。贵州黔南龙里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作为招商引资重要标准和推手,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特派员的积极作用,持续营造良好的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环境,注重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积极主动靠前服务,不断丰富“贵人服务”品牌内含及意义,让投资者在开发区办事一路绿灯、事业一路红火。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项目)240个,建成项目162个,在建项目78个,累计到位资金518021万元。

  • 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

    贵州-铜仁市-万山区

    朱砂文化历史悠久,万山曾因朱砂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誉为“丹砂王国”,同时,万山有着近3000年朱砂开采历史,又有“千年丹都”的美誉。因朱砂具有静心、安神等功效,古时采砂主要用于炼丹和药用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万山朱砂开采达到鼎盛时期,曾为新中国偿还苏联15亿元巨额债务,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爱国汞”。为了改变以往朱砂工艺产业“零敲碎打”的现状,万山区委、区政府投资3亿元,利用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打造集朱砂工艺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以及面向全国的重点旅游工艺品基地,同时带动绘画、电商、物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于2016年4月投入运行,占地面积112亩,建设厂房14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并配套职工住房1100套以及食堂等基础设施。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坚持以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运行模式。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区委、区政府出台专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驻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抱团发展。二是强化标准化管理。由政府统一规划搭建平台,引导成立研发培训中心、鉴定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朱砂行业协会“三中心一协会”,积极为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提供市场化服务。三是强化标准化生产。为推进产业规模化、工艺标准化、生产精细化、产品市场化发展,制定出台了《朱砂工艺品通用技术条件》(TB52/0102 001-2016)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和《朱砂—工艺品》(DB52/T 1559-2021)省级标准,为朱砂工艺品生产提供了重要遵循。四是强化品牌打造。聘请具备相关资质的专家或机构,对企业生产的每件工艺品做出权威的鉴定与评估,并出具鉴定证书和检测报告,确保每件工艺品的品质。为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收藏价值,现正在向国家商标总局积极申报万山朱砂地理商标,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品牌。五是强化市场营销。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各大中城市、著名景区景点开拓市场,设立销售门店,提升“万山朱砂”的影响力。现在凤凰古城、张家界等旅游景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一线城市进行了布局布点,已发展门店100余家。六是强化示范带动。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结合乡村振兴,提供面向贫困群众的就业岗位,利用扶贫车间直接带动就业,研发培训中心,围绕个人求职意向和企业需求,积极为贫困对象入园就业举办专门技术培训,使就业贫困对象都能掌握一门适用技术,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带动脱贫增收。万山朱砂被评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被评定为贵州省文化旅游商品基地、铜仁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铜仁市工匠培育基地、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等荣誉称号。目前,贵州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共生产朱砂原石、朱砂压膜、朱砂画等九大类2000多种产品,共获取专利47项。现有企业38家,年销售额达7.3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朱砂集散中心。

  • 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

    贵州-铜仁市-德江县

    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11年5月,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玉水街道成都路。2012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3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纳入“5个100工程”,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100个产业园区”,2017年12月被贵州省发改委认定为第七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情况2011年5月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园区规划面积22.2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道路长39.76千米,供电线路74.47千米,供水管网72.23千米,排水管网76.64千米,集中供气管网61.98千米。完成了保障性住房3栋3500套,分散建设企业公租房654套;配套行政服务中心、医院,学校、餐饮、电商物流、园、商业地产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企业入驻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开区发展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德江经济开发区距离高速公路德江南站约9公里,距离德江站约2.8公里。黔北(德江)机场项目已获批建设,目前正在建设中。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园区产业布局按照“一区三园”发展规划,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城北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积极培育引进农机灯饰、卫浴等关联企业,打造以五金加工、现代商贸和大数据为主导。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引进肉牛、花椒、天麻、茶叶等精深加工关联企业,打造以农特产品加工、中医药加工和农特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加快推进汽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关口汽贸产业园积极培育引进汽车销售、维修、零配件等关联企业,打造以汽车贸易及关联配套为主导的。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加快推进基础配套建设,积极培育引进建材加工、石材加工等关联企业,打造以新型建材、大型石材加工为主导的。2020年,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5亿元,税收2.95亿元,进口贸易0.06亿美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提供就业岗位6354家;农特产品加工首位产业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6%,五金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潜力产业占经开区总产值22.9%。贵州铜仁德江经济开发区采取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依托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加大招商力度。2012年以来,共入驻园区招商引资项目145家,落地项目135家,目前在建项目10个,累计到位资金约72.5亿元。

  • 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

    贵州-铜仁市

    大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成立于1992年,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铜仁市东部、毗邻湖南省怀化市,地处西南地区与中南地区的结合部。沪昆高铁、湘黔铁路、株六复线、沪昆高速、铜大高速、320国道贯穿全境,铜仁凤凰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南北呼应,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湘黔高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铜仁黔东工业聚集区的核心区。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起步区规划15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35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个社区服务管理局、19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2023年底,常住人口7.2万人,户籍人口6万人。作为铜仁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建设3个安置区,承接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5583户26481人,其中德江县4686户22468人、石阡县897户4013人。近年来,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锰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202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大龙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申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变部分托管关系为共建共治共享关系,聚焦主责主业,下放管理权限,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实行“一区多园”管理,目前大龙开发区已成为全省重点培育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单位。目前,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研发利用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新材料循环产业链,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等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现有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企业10家,高纯硫酸锰市场份额全国占比80%,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市场份额全国占比15%。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占有份额23%,年产销量、出口量全球行业排名第一。聚集以银科环境、重力科技为代表的废物无害化处置、废物资源化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建设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园区。2019年9月,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以重力科技、银科环境资源为主体的固废回收处置和综合利用产业被列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功能,择优发展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聚集以东亿电气、阳光8点、林峰箱包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建设特色轻工产业园区。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园区设有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安监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引进企业211家,建成项目195个,在建项目16个,累计到位资金345.1亿元。

  • 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

    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

    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始建于2011年,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道路交通网络、给排水网络、能源网络和信息网络基本形成,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特色食品加工、苗族刺绣和轻工建材。2017年,依托浙江临安对口帮扶资源,将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升级规划打造成为施秉大数据信息服务中心和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电商产业园、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网商创业孵化基地等。目前,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已完成道路改造5公里;完成4公里路网绿化,面积1.65万余平方米,运动场景观绿化面积0.7万余平方米;建成3.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投入使用。同时,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积极盘活产业园土地资源,采取租售并举方式分类划块以优惠价向入驻企业出让和出租,工业用地、商服用地按市场价挂牌出售,汇聚企业和社会资金力量,向8家企业出让土地 100余亩,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000多万元;向4家企业出租土地69亩,每年土地租赁收入9.51万元。目前,贵州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园区共有企业23家(其中7家入驻标准厂房,其他为自建厂房。目前正常生产15家,试生产2家,在建6家)。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4.3亿元,税收0.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覆盖贫困户700户3000余人。截至2018年7月,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1.39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3亿元。

  • 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

    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历经产业承接区、经济开发区、产业示范区三个阶段。2007年11月产业承接区选址方案获省人民政府批准;2011年7月23日产业承接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5年4月2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以民族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省级示范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位于黔东南州东南部,黔湘桂三省结合部,根据开发区规划,开发区涉及洛香、贯洞两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规划面积52.68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7.43平方公里,占比33.09%;根据省政府的批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包括核心区、联动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区包含从江县洛香镇、贯洞镇和黎平县肇兴镇,规划控制面积98平方公里,联动区为除核心区外的从江、黎平、榕江、锦屏县主要景区、医疗医药基地和休闲养生基地及有机食品基地;辐射区为全州范围内的景区和基地。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自2007年规划建设以来,已建成城市主干道28公里,标准厂房13.4万平方米,供水管网73公里,配水管网39.3公里,污水管道104公里,供电线路299.4公里,变电站2座,日处理3000吨污水处理厂1座,日供水2.8万吨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0.8万吨应急备用自来水厂1座,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学校18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6所、幼儿园8所,在建中医院1所,客运站1个,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已达到“七通一平”。贵广高铁、厦蓉高速、黎洛高速横穿境内,50公里内有黎平机场,梯次分布黄平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距离241公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距离183公里)。示范区(开发区)是“南下两广,东进两湖”的桥头堡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聚集区,是两广和港珠澳大湾区进入贵州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按照“一个工业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领军型企业、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思路,大力发展以百香果为代表的优势农特食品加工首位产业,并依托区域内大扶贫农业产业百香果以及鸡、菌、果、蔬、油茶等其它产业引进农特食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做大做实农特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一条完整的“优一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稳步发展以明达水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建材产业,同步发展以民族服装刺绣为代表的轻纺加工产业、以盛世泰合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以及以凯迪生物质电厂、粤电集团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等产业。截至目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累计入驻工业企业37家(投产34家,在建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25亿元,同比增长6.86%;工业增加值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17.21%;新增规上企业3户;税收收入完成7983.49万元,同比增长9.28%;工业企业新增带动就业11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9人。在规上工业企业中,农特食品加工产业占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9.7%,建材产业占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3.44%。2019年、2020年,示范区(开发区)荣获省级“融合示范”奖。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项目70个,总投资157.81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7.61亿元,资金到位率55.5%,项目开工率100%。2020年,共引进项目21个,总投资20.1亿元,到位资金12.67亿元。

  • 贵州平塘工业园区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

    贵州平塘工业园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境内,2011年8月获州政府批准成立,经2018年修编后,总体布局为“一区四园”,分别为通州产业园、白龙产业园、甘寨产业园、三棵树产业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9.61平方千米。其中,通州产业园规划面积13.5 平方千米,白龙产业园规划面积为2.92 平方千米,甘寨产业园规划面积2.14 平方千米 ,三棵树产业园规划面积1.05 平方千米 。一、贵州平塘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贵州平塘工业园区自2011年启动建设,经过近10年重点建设,当前通州产业园和三棵树产业园已开发占地约2488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7.04万平方米,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贵州平塘工业园区通州产业园:一是完成征地1800余亩,场平1300余亩;二是完成通州产业园横三、横五道路工程建设(道路长1.8KM,宽20m);三是新建标准化厂房4644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完成通州产业园供水管网1.5千米建设;五是完成雅海物流园公租房处新安装通讯基站1座,实现园区通讯信号全覆盖;六是完成通州产业园三棵树、大湾两处共计5栋公租房及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完成通州产业园污水处理站建设。通州产业园位于贵州省平塘县通州镇紧邻贵阳1小时经济圈,独罗高速贯穿县域东西境域,国省道串联县域各镇乡,交通十分便利。贵州平塘工业园区三棵树产业园:一是新建5栋标准化厂房(11088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完成3栋公租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三棵树产业园基地位于平塘县县城内,公共交通直达园区,交通十分便利。贵州平塘工业园区白龙产业园:目前,正在开展白龙至甘寨的装备制造及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9月29日启动开工建设。白龙产业园基地位于平塘县平舟镇龙兴村,距平塘县城约15公里,交通便利,地势较为平坦。省道207经过龙兴村,距离拟建贵平公路高速匝道口约3.5km,距离拟建永兴铁路平塘火车站约20公里,交通便捷。二、产业发展定位贵州平塘工业园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工程,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着力构建工业产业新体系。按照平塘县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初步意见,将平塘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向县城周边转移,进一步巩固壮大现有优势产业,以通州产业园为中心,向牙舟、西凉方向倾斜,扩大发展“石土经济”产业园,以索博实业、逢缘矿业、通力建材等石材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大理石深精加工产业。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白龙产业为中心,将农产品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印刷产业为白龙产业园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三、主要经济发展情况2020年,贵州平塘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3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9亿元,税收1.43亿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9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新型建材产业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28%。四、平台建设贵州平塘工业园区设有3个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和园区营运公司,开展涉企部门“一站式”共同办公,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在县政务中心设立专门的接待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共同办公。截至2020年底,累计引进企业50家,其中,通州产业园先后引进澳华实业、安泰石材、逢缘矿业、贵玻钢化玻璃、宏发燃气、越力商混、索博实业、天天门业、通力建材、黔进石化、雅海矿业、三里新型建材、登鸿矿业、中元矿业、黔中和顺、牙舟陶瓷等17家企业入驻,协议总投资48.5亿元,项目均已建成投产。三棵树产业园先后引进鑫泰源鞋业、丹舒医疗、兴盛环保、东浩木业、宇昊玩具、乐艺装饰等33家企业入驻,协议总投资8.74亿元。

  • 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

    贵州-黔南州-罗甸县

    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于2011年8月经黔南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位于罗甸县龙坪镇城西大道旁,园区总规划面积22.62平方公里(现正在调整规划,调整后总规划8.44平方公里)。根根罗甸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划分为“一园四区”,一园即罗甸工业园,四区即逢亭硅系循环工业园区、城西食品药品产业园区、边阳工业园区、沫阳石材产业园。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为罗甸县政府管理的副县级事业单位,内设5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办公室、产业发展局、招商引资局、规划建设局和综合协调局,根据三定方案规定,工业园区核定事业编制29名。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2012年启动建设,建成近19.38公里道路网络,厂房、公租房、商业配套、学校、医院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面积近64.91万平方米,城西食品药品产业园区距离高速0.5公里、边阳工业园区距离高速1.5公里、逢亭硅系循环工业园区距离高速4.5公里、沫阳石材产业园3公里。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处于国家级黔中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属于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圈, 处于以贵阳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依托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健康医药、轻工业(打火机)产业,“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3个健康医药项目、5个打火机及打火机配套项目。2020年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贵州省特色工业园区。2020年,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上工业总产值31.8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税收1.02亿元,进出口贸易68万美元;共有入园企业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解决就业3000余人;健康医药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44%,其他轻工(打火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10.7%。贵州罗甸县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92家,园区内建成项目62个,在建项目9个,近五年,完成总投资63.5亿元。

共 105 页

园区招商电话
400-162-2002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热门园区

提交选址计划

*

需求分类

土地

厂房

仓库

写字楼

注册公司&税收优惠

商铺&品牌拓展

其他

*

意向区域

添加
*

计划描述

展开详细资料可匹配到更精准的载体和更优惠的政策

企业名称

企业地区

注册资本

万元

预计产值

万元
提交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